對項目管理的幾點思考—2018年工作感悟
時光荏苒,2018已悄然過去,2019正闊步走來,回首過去的一年,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壓力與競技同在。新項目,新業(yè)主,新區(qū)域,所有的一切熟悉又陌生,所有的過程坎坷卻有收獲。經歷起伏、承受煎熬、探索出路,也對項目管理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
一、關于合同
分清主觀與客觀,意識與實際,遵循法律依據,切勿想當然。合同,約定責權利的依據,往往我們處于被動位置,更甚者被主觀意識所束縛,我們更多時候被我們自己的“經驗”所蒙蔽,忽視了合法與情理的本質區(qū)別。我們認為材料波動超出正常范圍,調差理所應當;我們覺得工期延誤非我方原因,理應索賠;我們理解設計變更,常規(guī)就要簽證報價,然而更多時候我們被自己的主觀思維支配,沒有深究合同依據,甚至法律依據。不是每個項目都是通情達理的業(yè)主,我們能做的唯獨要更加謹慎,了解合同,吃透合同,從簽訂著手,尋求法務援助,將合同風險降到最低。
二、關于過程確權
注意時效,注重形式。項目管理全過程涉及和業(yè)主、監(jiān)理、分包等各種文件往來,工期延誤的判定、變更簽證的定價、索賠的確權等等。我們的很多發(fā)文超過了約定的實效范圍,很多確權形式不被合同和法律認可,導致我們爭議談判處于劣勢。搞清楚每個類型往來文件實效范圍,弄明白如何保證確權形式有效,把每個項目都按談不妥、打官司去準備,相信結果不會差。
三、關于資料
清晰歸類,完整有效,重要掃描,定人定責。資料有各方的往來文件、有設計變更、也有各部門的內業(yè)資料,有些完工可銷毀,有些要交檔保存,有些輔佐業(yè)主索賠,有些證明分包扣減,非常重要。然而有些時候資料會借閱沒了,搬家丟了,混淆亂了,等我們想要用過程資料來梳理問題、簽證索賠、整理歸檔時處于非常被動的位置,給項目帶來極大損失。將崗位職責落到實處,將文件掃描留底養(yǎng)成一種習慣,將各類資料清晰歸類,需有所查,查有所依。
四、關于質量、安全
管控底線,運營基礎,觸碰代價慘重,成本很難控制。經常會有人比較,安全、進度、質量,孰輕孰重,如果非要排序,那我的答案是安全、質量、進度。其實我們都很清楚,三者是緊密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正所謂一順百順,那自然是不可逆優(yōu)先確保,生命財產安全優(yōu)先。一單安全事故,無法對傷亡者及家屬交代,給企業(yè)帶來負面影響和直接及間接損失,不可彌補;常見滲漏水少則數十萬,多則數百萬堵漏費用,增加項目成本,帶來負面效應。敬畏生命,注重質量,運營之本。
五、關于決策
群策群力,當機立斷。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完成同一目標有多條途徑,多種方法,項目管理也同樣會遇到各種抉擇,決定前頭腦風暴,群策群力,定了就果斷執(zhí)行,且莫在決策上猶豫不決,過多猶豫快的也變成慢的,盈的也變成虧的,時間就是效益,給彌補也能留下時間。
六、關于計劃
計劃有序,切勿拖延。對于項目管理計劃,可能更多想到的是進度計劃,其實不然,個人、部門、項目、甚至企業(yè)都會有各自的計劃,工期排布、方案編制、物資采購、款項收付、過程驗收等等都會有各自的時間安排,其實對于排布我們往往能輕松應對,難在執(zhí)行。慢慢的我們習慣了拖延,明天再做也行,后天去搞不晚,下周再做也來得及,太多太多我們更多時候是把事情拖到了最后,明天要交成果了,明天現場要用了,明天資料要報了,不做真的不行了。拖到最后,往往帶來的是質量不高、效果不好、結果不佳,所以為何不把計劃落到實處,今日事今日畢,利人利己。
幾點思考,可能還不成熟。項目管理也是一門學問,沒有不變的模板,沒有固定的格式,與時俱進,不斷探索。一份責任,一份執(zhí)著,多點創(chuàng)新,多點思考,摒棄懶惰,放下幻想,腳踏實地,毅然前行。(張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