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為綠色建筑尋一劑良方
在當前的形勢下,切實提高綠色建筑質量、真正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推動綠色建筑技術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近日,由中國建筑學會主辦、北京百高建筑科學研究院聯合承辦的“中國綠色建筑產業專家論壇”在清華大學成功舉辦。專家認為,如何有效推動綠色建筑行業發展、提高技術水平,是在綠色建筑大發展的背景下行業內值得思考的問題。
綠色建筑評價不應只關注建筑本身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原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秦佑國認為,綠色建筑評價是要論證這個建筑建設的必要性,建筑面積和建筑標準是否得當,建成以后的使用情況如何,綠色建筑評價指標不能以單位建筑面積來衡量,或用人均指標來進行衡量,不能單單從建筑自身來衡量,還要以使用情況來衡量。
他舉例說:“一些政府機關,尤其是縣政府大樓,面積過大、標準過高。還有各地的大劇院使用頻率很低,新建場館賽后利用率很低。盡管這些建筑也采用了綠色建筑的設計,單位建筑的耗能也不高,但是它的使用頻率、效率很低,人均消耗能源很高。我們應該拒絕這種華而不實的綠色建筑。”
他認為,建綠色建筑更多要關注普通建筑,將冬天的保溫、夏季的隔熱、自然通風、建筑隔聲、垃圾收集、供水保障、降低采暖費用、太陽能熱水器與建筑結合等應用于建筑。因為普通建筑量大面廣,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環境的影響大,是建筑生態和節能減排的主體,也關系到廣大民眾生活環境。
談及綠色建筑評價,清華大學生態規劃與綠色建筑設計研究所教授、清華大學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筑師袁鑌認為,綠色建筑和普通建筑的評價是有差別的。綠色建筑更多地評價建筑對資源能源的消耗,要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要滿足對環境污染的控制,要滿足人的健康要求,要評價建筑與自然生態的要求。當然也應有一定的藝術性,不能太丑陋。
究竟綠色建筑需要有哪些藝術特點呢?袁鑌表示:“綠色建筑藝術需要與被動式節能技術相結合,與生態材料相結合,與自然環境相結合。例如貴州石板瓦的老房子,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新與舊的融合,既為古樸的建筑增加了美觀、時尚的元素,又提高了建筑使用功能,一舉兩得。”
綠色建筑不是技術的堆砌
當前,對綠色建筑的研究越來越多。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林波榮認為,不能緊緊依靠評價,還必須從設計源頭抓起,開展設計新流程、新技術以及多專業協同的研究,推動綠色建筑在理論和技術創新方面的發展。
第一,我們要重視設計優化。40%以上的節能潛力來自于建筑方案階段的設計,這是國際能源署得出的結論。通過很多建筑的調研,60%以上的節能都在方案階段就已經確立,如果不對此有所重視,之后的工作往往事倍功半。
第二,研究設計與創新技術的集成。不是簡單做一個技術的拼接、簡單的堆砌,而是把一些新技術劃為建筑設計的一個源泉、一個元素,成為建筑藝術和技術的結合。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的技術探索,一是建筑形態方面的探索。二是建筑空間即室內空間的情況。三是表皮的研究。同時,在發展綠色建筑過程中,關于綠色建筑新理論和新技術的研究也非常重要。在性能導向成為綠色建筑的發展趨勢的時候,設計也應該敢于嘗試。一是新流程、新技術、多專業協同,不同階段落實。二是數據導向、性能優先的結合。三是被動技術的創新、主動技術的創新,實現主動與被動的結合。
對此,秦佑國也有同感:“技術策略要抓好主要矛盾,多采用被動式的措施。不能技術堆砌、片面追求高技術。要針對各地的氣候條件、資源狀態和技術經濟水平,通過建筑設計和建筑構造,采用能源措施。這是夏熱冬冷地區普通住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同時,秦佑國提出,節約土地要考慮生態足跡和土地生態價值。我國還有8億農村居民的住宅,對農村住宅既要挖掘傳統農居、順應當地自然條件的生態,也要看到現在農村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社會觀念的巨大改變。因此,要探索適宜的綠色節能技術策略和農村節能措施。
像中醫學一樣調節陰陽平衡
一直致力于綠色建筑理論研究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栗德祥提出:“發展循環經濟、建設低碳生態城、推廣普及低碳綠色建筑,我們要找到一些理論根據,我認為,一是協同理論,第二是中醫學理論,第三是生態位理論。”發展綠色建筑需要注重協同。中醫學的最基本觀點是整體思維,陰陽平衡,自然合理,相生相克。它的原則是重在調解陰陽平衡。我們的人體是一個典型的復雜系統,“不知已病治未病”,這是預防的好處。中醫學理論實際與我國城市系統是非常相似的。生態位理論的內容是,占據適宜生態位才能健康發展。必須充分利用適宜的現實生態位,積極轉化潛在生態位。
設計低碳綠色建筑最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氣候資源、物資資源、技術資源和文化資源,創造適應地方氣候、功能合理、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征的建筑,建筑師要發揮主導作用,根據氣候分析的結果優先采用被動式的設計策略,讓自然做功,達到健康舒適、降低成本和節能減排的目的。
(轉載自: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