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探尋綠色永續之路
“與國外相比,我國建筑節能立法起步比較晚、出臺的多項政策不夠配套、機制尚未完全形成、節能技術和節能建筑材料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率還很低。”在11月28至29日舉辦的第六屆世界環保大會上,針對新型城鎮化與綠色建筑業發展的議題,國務院參事車書劍在總結了我國建筑節能取得的成績的同時指出了仍存在的不足。
本屆大會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國際節能環保協會(IEEPA)等單位聯合主辦,吸引了世界各國代表及社會各界人士700余人參加了會議。大會以“邁向綠色低碳、深化產業變革、永續和諧發展”為主題,力求通過對新型城鎮化與綠色建筑業發展、清潔空氣技術與大氣污染治理、生態旅游與文化遺產保護創新、水處理等國際熱點問題的探討和交流來推進世界與中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進程,為國家經濟轉型和生態文明作貢獻。
綠色低碳經濟 建筑業重任在肩
針對我國的建筑節能工作,車書劍在會議上強調:“建筑業在節約能源、節約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方面承載著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和歷史使命。我國是建筑業大國,建筑業早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建筑活動消耗人類從自然獲得的資源的一半,同時產生固體垃圾的一半。建筑節能實際上就是對資源和能源的節約、對環境污染的減少。建筑節能將成為社會能源使用效率提升最為重要的領域。”
他指出,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推行建筑節能以來,從立法、制度創新、節能技術、節能管理等方面,我國建筑節能工作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和進步。特別是新一屆政府十分重視建筑節能。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親自擔任中國節能領導小組組長,這是史無前例的,可見中央的力度和決心。建筑節能過去是試點,現在加大了試點力度,并納入到國家節能的總體目標、納入到各級政府的考核體系,并提高了考核權重。
針對當前建筑仍存在的盲目攀比、追求奢華裝修的現象,車書劍強調,在快速城鎮化的進程中,現在中國大約有7億人生活在城市里,2030年這一個數字有望增加一倍。城市成為戰略減排的重點,我國建筑蘊含著巨大的節能潛力,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建筑要與自然、城市、社會和諧發展,要反對浪費能源、消耗資源和盲目攀比。
完善制度創新技術 發揮企業主體作用
“中國和發達國家不一樣。中國要同時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環境問題,一個是二氧化碳減排問題,任務非常艱巨。今后幾十年,中國面臨著新的轉型期與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重合。在新的轉型期,一方面要抓住綠色,另一方面要抓住技術。”中國國務院參事劉燕華指出。
賀鏗認為,應當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通過企業發展促進國家富強。“現在邁向綠色低碳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當前我們既要保護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又要強調經濟發展,要通過發展使國家逐漸富強起來。企業應當真正擔當起這個主體角色。國家要通過財政和稅收政策促進企業創新發展,要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人者嚴格施行賠償制度。”
對于一直以來高能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賀鏗認為,“說到底是科技不夠。企業發展一定要堅持創新發展,要有技術做支持。國家的財稅政策要引導企業創新發展,建立綠色競爭力。”“所有從事建筑行業的企業家應借助綠色建筑的管理模式和技術使城市變得更加環保,讓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讓城鄉居民生活在綠色環保的環境當中。企業家必須實現由業績導向向責任導向的轉變,不能有錢了想建什么就建什么。”車書劍認為。
加強國際合作 打造綠色地球
近年來,在推動綠色經濟、低碳發展方面,我國與許多國家開展了多方面的國際合作,通過開展項目合作等多種形式交流技術、總結經驗,推動了整個世界的綠色發展。“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發達國家要理解和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不能自己富強了、發展了就遏制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水平還很低,絕大多數人的生活還不富裕,還有幾千萬人口溫飽問題沒有解決。我們不能放慢發展速度,片面追求所謂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綠色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新能源開發等,盡可能減少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國際間要加強技術發展,促進綠色低碳經濟發展。”賀鏗說。
加拿大駐華大使趙樸介紹,加拿大一直非常重視與中國的合作,雙方在廢棄物處理、綠色建筑等方面正在一起尋找解決方案。
芬蘭駐華公使高寶蘭透露,芬蘭和中國已經簽訂了諒解備忘錄,兩國專家將通過共同研究能源生產和分配方式、建筑和交通領域的技術應用以及生產過程中的能效提升等問題,來幫助改善北京的空氣質量。
(轉載自: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