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綠色建筑”推廣要跨幾道坎
近年來,在住房城鄉建設部主管部門和各地政府的推動下,綠色建筑發展很快,預測今年綠色建筑面積可望達到1.7億平方米。但同時,號稱“綠色建筑”的項目也很多,在很多消費者看來,這似乎是開發商打的“概念牌”,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綠色建筑讓人心存疑慮,也不知道究竟能給消費者帶來什么。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認知關是綠色建筑推廣的第一道坎。
綠色建筑正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據統計,上海已有綠色建筑項目110多個、規模體量近1000余萬平方米,數量與規模均排在全國前列。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老百姓對綠色建筑還不甚了解,甚至有很多房地產開發商都因綠色建筑開發需要額外的成本而望而卻步。
“成本”要放長遠看
位于上海市西藏南路的申都大廈前身是一座老廠房,后經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改造后成為綠色建筑,獲得住房城鄉建設部三星級綠色建筑設計標識。
這三星級綠色建筑有啥不同?
光從外表看,申都大廈與周邊的建筑就有很大不同。樓身外表覆蓋著綠色的植物,仔細一看,原來樓體外部搭建了很多金屬框架,一些攀爬植物就沿著這些金屬框架蔓延。“這叫垂直綠化技術。植物品種是根據季節變化選擇的,好養活、又美觀。垂直綠化一方面給建筑內的人‘抬眼見綠’的感覺,另一方面能起到自然遮蔽陽光、防止外界噪音的作用。”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總師助理、高級工程師夏麟介紹,這些植物平日的灌溉基本不用人力,而采用屋頂雨水回收后自動灌溉的方式。
攀上屋頂,更是別有洞天。一片是屋頂菜園、一片是太陽能光伏區域,還有一片區域集中存放中央空調。單看屋頂菜園,正值5月,職工們種植的各種蔬菜正茁壯成長。“如今世界許多國家都在推廣屋頂綠化,對于增加城市綠化面積、凈化空氣、收集雨水以及夏季頂樓的隔熱降溫起到不小作用。”上海現代設計建筑集團有限公司設計中心主任、副總工程師田煒說。
“要達到綠色建筑的有關標準,成本肯定是要增加的,但通過后期使用可能會將增加的成本綜合掉。”田煒解釋說,與傳統建筑相比,綠色建筑更強調精細化設計,要求因地制宜進行規劃設計,而不是簡單套用固定模板。比如,要獲得良好的日照、通風條件,綠色建筑設計時需要進行相應的模擬分析調整,充分利用自然光和風向,為建成后使用節省大量能源。
“以申都大廈為例,在空間設計與被動式節能設計上就存在均衡,我們減少了中庭的面積,引入邊庭,增加室內外過渡緩沖,避免了視線直接對視,加強了室內自然采光,這樣有利于引導氣流進入,起到了節能作用。”夏麟介紹。
上海建筑建材業市場管理總站副站長、高級經濟師張德明認為,一個建筑的建設周期往往只有2~3年,而使用時間卻可長達數十年。即便前期建設成本略微升高,換來的是今后數十年更低的運營成本。
“以一星級的綠色住宅項目為例,其增量成本約在每平方米10元左右。但從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來看,其成本并不一定會比普通建筑高,甚至還會有所降低。而從綜合生態效益、居住舒適度考量,綠色建筑更具高性價比。”上海建筑建材業市場管理總站建筑節能管理科科長王君若說,綠色建筑的推廣需要人們轉變觀念,更多地從建筑全壽命周期進行取舍。
“運營”是實現的短板
綠色建筑設計建設完成,如果在后期的運營中沒有實現設計中的綠色理念,還是“白搭”,所以如何運營綠色建筑也是推廣綠色建筑的一道坎。
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衛忠對綠色建筑的運營深有感觸:“很多綠色建筑建成交付使用后,物業管理機構或物業持有業主對綠色建筑認識不足,導致綠色建筑僅僅是停留在圖紙上。”
田煒說,目前國內對于綠色建筑的評價標識分為兩種,即設計標識和運營標識。申請設計標識只需要完成施工設計圖紙即可,而運營標識的獲得則要求更高,需要在建筑運行一年之后,經過有關專家現場踏勘,審核合格后才能授予。
與設計標識相比,運營標識是證明綠色建筑發展效果的重要標志,一棟建筑在被交付使用后,只有實行綠色運營,才會將綠色設計、綠色建造、綠色技術的特點充分發揮,形成長期、累積的節能綠色效應。但現實情況是,目前在取得綠色建筑設計標識的項目中,繼續申請取得“運營”標識的項目少而又少。
申都大廈正打算“沖擊”綠色運營標識。田煒很自豪地說,現在申都大廈每平方米的用電量是29度。用電量是很重要的考核綠色建筑運營能力的標準,而每平方米29度的用電量對于申都大廈這樣體量的辦公樓來說,比較節能。現在,從申都大廈的能耗監測與管理平臺上,能實時監測到各個區域的能耗,以詳實的數據進行更科學的管理。“今年對申都大廈的物業管理機構,我們會用能耗、排放等作為其工作是否合格的考核指標。”黃衛忠說。
對此,有關專家建議,應當培育綠色物業產業,物業服務企業應從低技術含量、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型、服務創新型轉變,在保證服務質量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建筑節能運行,利用垃圾分類收集、生態綠色系統、噪聲污染控制、建筑節能運行和監測等先進技術,減少建筑運行階段的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