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開啟綠色辦公建筑新紀元
隨著國家綠色建筑戰略的不斷深入,上海自2007年開始對重點用能建筑進行能耗統計和能源審計,對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開展能耗監測系統的試點和示范。上海市城鄉建設和管理委員會越來越多地開始在特定自然及人文條件下進行探索,研究綠色建筑發展的道路,上海市申都大廈改造項目便是其中之一。
利用廢舊工業建筑
近日,記者在申都大廈看到,這個由工業建筑改建為辦公建筑的大廈面積6000多平方米,6層建筑物立面同時采用集遮陽、采光、景觀于一體的垂直綠化遮陽體系,利用混合攀爬植物四季落葉開花的特性,達到建筑物采光與遮陽,內景觀與外立面的多元綜合效果。
申都大廈項目改造工程由現代建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現代集團”)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管理。技術中心副總工程師田煒告訴記者,此項目第一次改造在1995年完成,將原4層建筑的頂層加蓋了兩層,并在建筑物四周開挖一個地下室。2008年,為了迎接世博會,申都大廈所在的西藏南路拓寬,使該建筑成為臨街建筑。現代集團決定對申都大廈進行綜合改造,將原來的工業廠房變成生態辦公樓。當時的改造理念便是“身邊的綠色”。
綠色技術取得多元效果
所謂“身邊的綠色”建筑理念就是讓在其中辦公的人感覺像是在花園中辦公一樣,立體感的綠色空間,使人們能夠感受到室外的環境。但是由于這棟建筑與居民區之間的距離很近,受到視線的干擾。為了保證視線不被遮擋,建筑立面采用了集遮陽、景觀等綜合性能于一體的垂直綠化外遮陽體系。通過建筑立面構造與模塊式整體綠屏的有機結合,利用混種攀爬植物四季落葉開花的特性,達到建筑物采光、遮陽、內景觀與外立面結合的多元效果,避免相互干擾。
由于申都大廈的南面陽光較東面陽光強很多,會影響室內采光。南立面引入綠化邊庭,增加室內外過渡緩沖,避免了視線與光直接對視。同時,室內引入玻璃中庭,使采光效果進一步加強。田煒解釋說:“我們在南面設置的不銹鋼鋼絲網面是完全垂直的,東面有30°角傾斜。這個角度適應了上海的日照特點,在夏天的時候達到很好的遮陽目的,解決溫度過高的問題,冬天也同樣能引入陽光入室。立面的落地玻璃向內退,使光線進入房間形成漫反射,光線充足且舒適。”
同時,以適宜為原則,在上海市城鄉建設和管理委員會大力支持下,現代集團堅持綠色技術與建筑的一體化設計。在面積有限的情況下,申都大廈整合設置了單晶硅光伏發電系統、真空管太陽能熱水系統、雨水回收利用系統,并還頗具情趣地在屋頂設計了菜園、太陽能草坪燈和小型水池。田煒介紹,該項目被評為上海立體綠化示范項目,綠化面積達到了670平方米。
能效控制系統降低耗能
上海申都大廈不但在立面與垂直綠化方面取得出色進展,在能效監控系統建設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現代集團技術中心夏麟介紹說:“我們為申都大廈建立了建筑能效監管系統平臺,以建筑內各耗能設施基本運行信息的狀態為基礎條件,對建筑物各類耗能相關的信息進行檢測,并對能效控制策略實施綜合管理,從而實現能源的最優利用。”
該監管系統平臺主要包括八大模塊,分別是主界面、綠色建筑、區域管理、能耗模型、節能分析、設備跟蹤等,能夠顯示建筑整體及各樓層的用電、用水信息,太陽能、空調使用信息,以及包括室外氣象、太陽能光伏光熱、雨水回用的實時概要信息等。此外,該系統還能夠制作能效報表以及能耗的節能分析報告,為優化系統運行提供分析依據。
通過一年的運營,申都大廈取得了良好的節能成績。改造之前,該建筑每年的能耗費用將近80萬元,改造后的能耗費用僅為50萬元。
鑒于像申都大廈這樣位于繁華鬧市區改造項目不斷增加,上海正在全方位積極推進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平臺建設。報告顯示,目前,上海建筑節能已由單體建筑節能向區域整體節能延伸,由建筑節能建設管理向建筑節能服務產業延伸,初步形成了建筑節能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管理體系三大體系。截止到2013年末,上海市級平臺共有974幢建筑納入上傳實時能耗數據名單;其中,541幢建筑已經開始向市級平臺上傳建筑能耗數據,包括大型公共建筑467幢、國家機關辦公建筑74幢;覆蓋建筑面積2262萬平方米,其中大型公共建筑2127萬平方米、國家機關辦公建筑134萬平方米。
目前,該項目已獲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設計三星級標識、上海市立體綠化示范項目、黃浦區建筑節能示范項目、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頒發“公共建筑節能最佳實踐案例”等8項認證和榮譽,綠色建筑的潛力已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