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推動技術創新 加強國際合作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國民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西部地區也不例外。但是中西部地區發展模式與沿海以及長江三角洲地區有所不同。
為推動國家中西部地區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促進中西部地區節能環保技術應用以及產業規模化發展,日前,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節能環保協會、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聯合主辦,中西部發展和改革研究院以及內蒙古、甘肅、寧夏等地的產業協會共同協辦的“中西部節能環保產業國際合作促進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以及節能環保企業的代表探討了中西部地區轉型發展的路徑,并為中西部地區積極引入節能環保新技術、提高節能環保產業競爭力出謀獻策。
不走東部地區老路
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總量雖然不是很大,但近年來發展速度比較快。與會人士一致認為,中西部地區發展要走綠色低碳的道路,在產業轉移時要注重低碳環保。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戰略合作特別顧問張志豪強調,中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不能再走東部地區先排放后治理的老路。
國際節能環保協會秘書長李軍洋認為,當前,中西部地區能否優選節能環保項目落戶,不走東部地區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這對于當地政府而言是一個嚴峻的現實性考驗。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巡視員孫楨指出,作為欠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既面臨經濟發展需要快速追趕的問題,又面臨著節能環保提出的發展轉型的問題。重視并支持節能環保產業和企業發展對于中西部地區十分關鍵。節能環保企業掌握了很多先進的理念、做法和技術,應在中西部地區積極推廣和應用。
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應用
中西部地區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節能技術的創新和成果的應用,引進節能環保企業和技術,不失為快速轉型發展的捷徑。
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長任玉嶺指出,節能減排必須搞好技術創新,用好科研經費,推好科研成果。“我國有3200萬科技人員、206萬研發人員,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可是我們的技術依賴程度強。如果不創新,完全依賴國外,我們就不可能搞好節能減排。科研成果轉化率只有12%,88%付之東流,變成廢紙,這是最大的浪費。”任玉嶺說。“要想搞好節能減排,必須要學習韓國,支持國內創新成果的應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企業評價協會會長侯云春指出,德國經濟、德國制造之所以享譽全球,就在于德國高度重視新技術的發展,高度重視新技術和傳統產業的結合。我國中西部在加快發展過程當中也要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市場模式創新。
為促進節能環保領域好的技術、好的項目快速進入中西部地區,大會特意舉辦了“中西部節能環保產業國際合作項目交流會”,共計有15位企業家帶來20多個項目,涉及城市生活垃圾處理、LED、水資源循環利用、生物質能等多項技術和產品。
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
李軍洋認為,中西部地區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除國家給予一定政策傾斜外,既要修煉內功,還要加強國際合作,協同金融資本建立起專業化合作的渠道,構建起政府支持參與、企業為主、平臺為輔,注重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項目生根發芽。
本屆大會在國際節能環保協會和韓國嶺南大學、韓國ECO公司正式三方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儀式上落下帷幕。根據協議,雙方達成深度戰略合作,包括:支持協會所屬企業及中韓大學與企業聯合建立科研中心、技術合作中心;雙方交換對市場和產業發展趨勢研究成果;共同建立生物技術、可再生能源、資源利用等領域的企業合作中心;雙方共同建立國際合作項目,在中國及韓國或相關國際組織、政府或雙邊機構聯合申請基金等內容。
據悉,大會將每年舉辦一次,為中西部地區發展積極引入節能環保新技術和資金,不斷挖掘中西部節能環保產業的市場潛力,創造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