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看緯度還是看溫度 南方該不該供暖
“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卻害怕南方的冷。”“北方干冷,冷的是皮;南方濕冷,冷的是骨。”互聯網上,網友對南北方寒冬體驗有此生動描述。
在中國版圖中部,綿延2000多公里的“秦嶺—淮河”橫貫東西、劃分南北。此線以南,桔林經冬猶綠;此線以北,喬木秋末多凋。
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出了北方強制集中供暖區。一根根充滿蒸氣或熱水的管道,給北方地區帶來冬天的溫暖。而這條彎曲的分界線,也將部分南方地區劃入屋里屋外同涼熱的寒冬。
南方該不該供暖?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該重新看待這個問題了。筆者近期沿“秦嶺—淮河”一線采訪,深入陜西、安徽、江蘇等地的城市和農村,得到了回答這個問題的新答案。
南方對暖氣有需求嗎
作為秦嶺以南最北的南方城市之一,陜西省安康市冬天最大的特點就是潮濕陰冷。“總有孩子忍不住喊,‘老師,手凍疼了,寫不出字’。我會和孩子們先做操,等身體熱乎了再上課。”安康市漢濱區紅旗小學副校長龔傳琴說,全校1700多名學生,冬季取暖“只有靠孩子們硬扛”。
江蘇省淮安市的一個下午,氣溫三四攝氏度,袁集鄉中心小學學生鄭宇在操場上和同學們一起做足球操,雖然穿了一件秋衣、兩件毛衣和兩件外套,他的小臉仍然凍得紅撲撲。
運動取暖、提供開水、用窗簾擋風……袁集鄉中心小學的老師們為孩子保暖想盡了辦法。“幾公里外就有一個發電廠,如果能集中供熱,孩子們的日子就好過多了。”校長杜希軍感嘆。
在城市,越來越多的南方家庭安裝了電暖、氣暖設備。南京、上海、合肥等南方城市的一些高檔樓盤,地暖幾乎成了“標配”。在淮安等地,有供暖的樓盤,每平方米高幾百元也好賣。
按地理線劃分供暖區合理嗎
秦嶺—淮河地理線,變成了強制供暖分界線。“該線與我國當年國情有關。”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馮長春指出:“計劃經濟時代所有的供暖要財政出錢,受條件所限,能省則省,秦嶺—淮河一帶‘凍不死人’的地區就劃為了可供可不供的地區。”
采訪中多位專家認為,隨著時代發展,是否集中供暖應取決于當地實際情況。同為該學院教授的周一星說,按過去的標準,江蘇省徐州市屬于可不供暖的地區。但徐州地處黃淮平原,沒有阻擋,寒潮從北方直下,冬天比較冷。集中供暖不應該簡單地“劃線”、“劃片”,應該讓有需要、有條件的城市通過市場杠桿,“撬動”集中供暖。
南方供暖造成財政壓力、能源浪費、環境污染嗎
南方實行集中供暖,政府財政不堪重負?筆者走訪發現,目前一些南方城市在財政不補貼的情況下,進行市場化供暖探索,已取得了一定效果。
淮安陽光熱力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偉說,完全靠市場驅動,供暖小區的開通率在20%~50%。目前該公司的民用供暖業務每年虧損三四百萬元。但依靠安裝售賣供暖配套設備等其他業務,總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盈余。隨著暖氣開通率逐漸提升,企業效益還將大幅度提升。
南方冬天短,且平均溫度偏高,集中供暖耗費能源巨大?“從能源利用率看,集中供暖肯定比個體供暖更節能。”淮安市氣象臺臺長禹繼華說:“事實上,即使沒有國家補貼,也有越來越多的南方家庭采用了個體取暖。”“熱電廠生產的蒸汽用于發電后還有大量富余,不僅造成浪費,還需再消耗能源進行冷凝。”陳偉認為,利用這些熱能實行集中供暖,熱電廠的能源使用效率將大幅度提升。
據合肥市熱電集團總經理汪昌躍介紹,目前合肥市集中供暖的居民小區約150家,其中近100家都是小區自燒的小鍋爐。如果將這些小鍋爐關停并納入市政統一供暖,對減少城市污染和排放會起到明顯作用,每年還可節約數十萬噸的燃煤。
淮安四方熱力能源有限公司工程師李雷雷給筆者算了一筆賬,以一個20萬平方米的小區采暖為例,小鍋爐每小時需消耗標準煤1.78噸,而一臺30萬千瓦大機組只需1.33噸,每小時可節約標準煤0.45噸,按一個采暖季120天計算,可節約標準煤1296噸。
南方集中供暖技術上可行嗎
“習慣是南方供暖最大的阻力。”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劉中連說,這幾年群眾供暖需求越來越強烈,如果上級部門能出臺一些指導政策,縣里肯定能盡快啟動,“因為基本條件都已經具備”。
事實上,一些非強制供暖區的城市已經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的有限集中供暖方式,利用現有熱電廠為居民小區供暖。
據介紹,淮安市從2004年起,依托三家大型熱電廠對部分小區集中供暖,目前供熱管網已覆蓋30多個小區、2.6萬多戶。小區有沒有集中供暖,已經成為當地居民買房的重要參考。
安徽省合肥市從2005年開始在商業小區推廣冷暖聯供的集中供熱方式。徐州市也于2013年取締小鍋爐后,由4個大型熱電廠進行集中供暖,財政每年拿出1600萬元補貼,市區20%的居民已經用上集中供暖。
供暖看溫度,跟著“寒舍”走
“國家有了扶貧線,但還沒有‘保暖線’。”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教授吳亦明說,當前南方供暖主要靠居民“自己想辦法”,“有錢才有暖”、缺暖“寒舍”多。“供暖不能跟著緯度走,而要跟著溫度走,跟著‘寒舍’走。”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陳振樓建議,條件具備的南方城市應盡快把供暖納入整體規劃,及時做出科學決策。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震認為,解決南方供暖問題應多管齊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南方現有熱電廠的大量供熱潛力,另一方面發展節能環保的供暖模式。從目前各地探索看,分布式供能系統和熱電聯產是比較理想的兩種模式。
采訪中多位專家認為,在條件具備、需求旺盛的南方地區開展集中供暖,建設熱源點和鋪設管道,不僅可以填補供暖“洼地”,滿足群眾的新需求、新期待,而且有利于經濟增長,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政府每年都有“實事工程”,如今水、電、路等都差不多了,該輪到供暖了。“以前‘一線分南北’、排浪式執政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群眾多樣化、個性化的新需求,如何解決好南方供暖問題,也是一道執政考題。”吳亦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