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鋼結構行業應研究的三大問題
“研究鋼鐵產能過剩與建筑用鋼的政策、研究鋼結構工程標準規范的修訂與完善、研究鋼結構的技術創新與新技術推廣”是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會長姚兵在日前召開的“2013年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鋼結構分會主任工作會議上”對鋼結構行業從業人員的期望。
鋼結構可緩解鋼鐵產能過剩
伴隨著中國鋼鐵產量世界第一的是產能過剩、虧損嚴重。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長富介紹,“上半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員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7998億元,86戶會員企業中有35戶虧損;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22.67億元,平均銷售利潤率只有0.13%。”鋼鐵產能過剩的一個表象就是需求不振。怎樣解決這一問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表示,產能過剩是個行業性的問題,以個體企業的力量是無法化解的。
據悉,日前,受國務院有關部門委托,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相關部委對產能過剩的行業進行了研究。委托給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課題是:要研究鋼鐵、水泥、玻璃等建材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的解決措施、辦法,這個解決辦法就是要處理好經濟穩增長和控制投資過熱的關系,兼顧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據姚兵介紹,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已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要求,上報了《關于提高建筑用鋼比重、推廣鋼結構建筑體系的建議》,重點反映了如何在節能減排和民生領域的科學用鋼、合理用鋼的建議,提高建筑用鋼的比例。
國外發達國家的建筑用鋼水平是伴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而增長的,并保持著平穩的增長態勢。基于抗震、節能環保等需要,世界發達國家都十分注重鋼結構建筑的推廣和運用。譬如,美國、日本等工業化建筑水平較高的國家,該項指標均已超過40%,鋼結構用鋼量占到建筑用鋼產量的60%以上,鋼結構面積占到總建筑面積約40%以上。盡管我國的鋼材產量是世界第一,但我國在建筑領域的用鋼比例較國外發達國家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建筑鋼結構加工、制作所用的型材約占鋼材總產量的6%,且應用領域單一。姚兵認為,我國建筑用鋼的比例較國外還有上升空間,應加大對建筑用鋼政策的研究和推動,把國家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目標作為行業的研究課題,這樣,將大大緩解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
標準規范應逐步完善
姚兵說,國外發達國家的鋼結構技術規范、規程具有“標準高、門類全、體系細、執行嚴”的特點。
標準高、門類全、體系細固然重要,最關鍵的是要執行嚴。執行嚴主要體現在對標準、規范落實上的一絲不茍,嚴格程序化管理。對標準的執行和檢測、驗收有著嚴格的制度保證,按照科學的審查程序對取得認證資格的人員進行檢驗、實驗。譬如,日本的抗震設計規范,政府管理部門的強制性十分嚴格,以建筑法的形式頒布實施,規范的通用性、標準化程度較高。
據悉,近年來,我國的相關部門、地方制訂并發布的工程標準達5772項,其中國標671項、行業標準3017項、地方標準2084項,涉及鋼結構工程方面的國家、行業的標準、規范有100余項。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工程標準的制定和發布制定、修訂的時間太長,標準體系缺乏整體、系統的設計。譬如,鋼結構標準的制定、發布即涉及交通部、原鐵道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基于這種現狀,各部委之間各自為政、相互缺少溝通或不溝通、標準尺度不一等原因導致標準不協調、相互不通用、關聯度不高等,直接影響到鋼結構行業的發展和工程技術水平的提高。姚兵表示,希望廣大企業、專家、學者及時就鋼結構行業標準的修改、完善向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提出建議和意見,以推動建筑鋼結構行業的發展。
應重視技術創新和推廣
姚兵認為,學習先進的技術、掌握最先進的技術,并運用到生產、制作和安裝的過程中去,是提高鋼結構發展水平的根本性措施,因此,企業、專家要重視對世界先進的鋼結構技術和材料的研究、加強鋼結構新技術推廣和示范。
此外,鋼結構行業應瞄準世界最前沿、最先進的技術成果,加強技術攻關和成果的轉化,形成系統成熟的鋼結構生產、施工技術體系。科技示范工程具有行業的先導作用,要通過行業的技術示范工程,實現技術成果共享。通過信息化技術的運用,解決鋼結構建筑設計優化問題,推動傳統產業升級。
姚兵期望鋼結構行業要按照政府對建筑業轉型的要求,對預制、裝配式建筑技術和配套技術進行系統的研究,解決新型工業化建筑體系中的技術性難題,這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在信息時代,企業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一系列現代化技術,通過對信息資源深度開發和廣泛利用,不斷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的效率和水平,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企業競爭力。目前,規模大、發展快、做得好的鋼結構企業都非常重視信息化建設。姚兵指出當今世界,信息化技術是鋼結構企業科研工作的加速器和資源庫,加強鋼結構行業的信息化研究,包括BIM技術的研究和運用,將給鋼結構行業的技術進步帶來一次革命性改變。
(轉載自: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