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部——深圳撬動新一輪“土改”
深圳用30多年時間在199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了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未來30年,深圳將面臨“無地可用”的困局,怎么辦?
“改革!只有改革,深圳才有地可用;只有改革,深圳才能把剩下為數不多的土地用好,用出最佳效益;只有改革,才能更好適應當前城市發展轉型的要求。”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海洋局)主任王幼鵬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要求,深圳以明晰產權、市場配置、政府引導、利益共享為改革思路和支點,撬動起新一輪土地改革。
深圳肩負“土改”新使命
27年前,深圳率先敲響了新中國土地拍賣“第一槌”,成為我國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進程中具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帶來我國土地使用制度的一次根本性變革。
2012年5月,國土資源部、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批復《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總體方案》,賦予深圳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先行先試的重大歷史使命,深圳新一輪土改就此正式啟動。
3個月前,深圳鳳凰社區首宗原農村集體土地成功入市交易,成為深圳啟動新一輪土改以來首例成功入市的“農地”,也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后,深圳在“農地”入市方面率先取得了突破,被外界普遍稱作是中國“農地”入市第一拍,對建立全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今年4月1日,《〈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農村城市化歷史遺留違法建筑的處理決定〉試點實施辦法》(下稱“實施辦法”)正式施行,標志著深圳在處理歷史遺留違法建筑方面邁出關鍵性的一步,部分符合條件的歷史遺留違建有望得到確權。
王幼鵬說,縱觀深圳土地管理制度的每一次探索和實踐,都對國家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充分發揮了深圳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和試驗田的作用。
用好“小拇指”,挺直“大拇指”
在市規劃大廈,一個常設的展覽 “深圳市規劃國土市情展”擺在大廳醒目的位置,兩組斗大的數字上下擺放著,“1500∶1991”。它時刻提醒著每個進出大廈的人,深圳用1991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載著超過1500萬人口的生活和就業。
另一組數字同樣說明深圳土地資源的緊缺性:到2020年,深圳可供新增建設用地只有59平方公里。
很多人說起深圳,會豎起“小拇指”和“大拇指”,小拇指說的是深圳土地面積很小,大拇指是說深圳不容易、發展成就大、潛力大。
“深圳面臨土地資源緊約束的難題,產業轉型、城市發展都受到土地空間的制約,還要直面重大項目、公共設施的落地。因此需要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區土地管理的新路子。”王幼鵬表示。
近兩年來,深圳以新一輪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為契機,在探索土地配置市場化、土地利用高效化和土地管理法制化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
2013年1月18日,深圳市政府以2013年1號文形式發布《深圳市政府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轉型升級“1+6”文件》,成為深圳啟動新一輪土地改革以來,在產業用地管理制度方面的一大創新。
得益于新一輪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釋放的制度紅利,我市獲得了更大的建設用地審批自主權后,隨即通過大幅提高新供應土地的審批效率,重點保障了一批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用地需求。據悉,2012年以來,全市共出讓重大產業項目用地36宗,127.4公頃,用地規模占全市產業項目用地出讓規模的55.3%。
堅持差別化的土地供應和地價管理政策,更好地發揮政府在產業發展上的引導作用。深圳啟動了全市產業用地供需服務平臺,政府的產業用地供給、企業的用地需求,以及企業和社區的用地轉讓,都可以通過該平臺得以實現,特別是緩解了中小企業用地難問題。
“二次開發”挖掘土地潛力
以2012年為拐點,深圳存量用地供應首次超過新增用地,進入以存量用地為主的發展新階段。兩年來,在新一輪土改推進過程中,深圳重點圍繞二次開發,以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備為抓手,盡力實現以最有限的資源消耗、最集約的資源利用來支撐城市發展。
城市更新為擴投資、穩增長、改善城市環境、解決公共配套設施建設、推進特區一體化進程發揮了積極作用。兩年來,通過城市更新累計供應土地405公頃,收繳地價156.52億元;2013年城市更新投資額達365.7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例從2009年的3.9%上升到14.6%,占房地產投資總額的比例從2009年的15.4%上升到35%;2013年,在進入市場銷售的房地產總建筑面積中,城市更新項目占36%。
在土地整備方面,2011-2013累計整備完成87.74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建設用地54 平方公里),實際出讓整備土地約 11平方公里,為華為科技城、生物醫藥基地、保障性住房等一批重大項目和民生工程落地提供了空間保障。土地整備投融資平臺運行良好,2011-2013三年通過平臺累計撥付整備資金118.98億元。
多管齊下全面深化“土改”
下一步,深圳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面還將有怎樣的妙招?記者從市規劃國土委了解到,我市將在差別化的土地供應、探索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推進原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交易、完善利益共享機制等方面進行探索。
比如,針對我市新增用地、存量用地并存的現實,市規劃國土委將全面梳理現行地價管理體系,建立全市統一公開透明的市場地價體系,并形成與之相匹配的、體現政府政策導向的、簡便易行的地價政策體系,推動地價與容積率有機聯動。
近期,國家明確要求3年內全面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目前南京、杭州等地已經成為試點城市。為在全國不動產統一登記這一改革事項上搶占先機,我市將盡快啟動全市地籍調查和土地總登記工作,為土地管理和城市發展決策提供準確有效的支撐;還將建立包括各類自然生態空間在內的不動產籍統一調查、統一登記制度,為探索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奠定基礎。
去年,我市“農地”入市破冰,在全國起到了示范作用。2014年將爭取實現至少3塊工業用地交易成功;同時探索符合規劃的原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解決安居型商品房、養老院、中小學、醫院等民生領域用地問題。